学院简介
学院概况
主要领导
首页
>> 学院简介 >> 学院概况
学院概况

bt365官网亚洲版asia(简称“水院”)源于1958年10月原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创建的农田水利化系,1984年更名为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水利与建筑工程系,1985年更名为北京农业工程大学水利与建筑工程系;1994年经水利部和农业部批准并联合发文,撤系建院,成立北京农业工程大学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1995年更名为bt365官网亚洲版asia。2011年,学校成为教育部和水利部共建的全国8所重点大学之一,学院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学院下设水利工程、流体机械与流体工程、农业建筑与环境工程、土木工程4个系,有教职工112名,具有博士学位者75人,其中教授33人、副教授52人、副研究员1人、高级工程师3人、高级实验师1人。现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家“千人计划”1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4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3人、中科院百人计划2人、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1名、国家“青年千人计划”1人、青年长江学者2人、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3人、北京市教学名师3人、农业部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4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9人、宝钢优秀教师奖获得者7人、霍英东奖励及基金获得者3人、北京市科技新星2人、北京高校青年英才计划入选者2人。拥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1个、教育部创新团队1个、农业部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及创新团队1个。目前在册本科生767人,研究生448人(其中博士生149人、硕士生229人)。

学院牵头建设了中国农业水问题研究中心和农业部设施农业工程学科群,拥有农业部设施农业工程(综合性)重点实验室、农业节水与水资源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北京市畜禽健康养殖环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北京市供水管网系统安全与节能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农业部作物高效用水武威科学观测实验站、农业部沼气质量测试中心华北工作站等科研平台,在甘肃武威、北京通州、内蒙古巴彦淖尔等地建有多个科研教学基地,其中石羊河实验站入选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与集成示范基地。建设有科技部温室设备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和北京市畜禽健康环境与福利养殖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现代节水灌溉技术与设备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学院坚持围绕国家、地方、行业的重大需求和学校的总体发展目标,开展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1958年招收第一届农田水利专业本科生,1979年创建了国内第一个农业建筑与环境工程本科专业,开设了水力机械本科专业,1988年开设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本科专业,2000年开设水利水电工程本科专业;1982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86年招收博士研究生,1996年招收工程硕士研究生,1996年开始招收农业工程博士后,2014年获批水利工程博士后流动站。现有农业水利工程、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土木工程、水利水电工程5个本科专业;水利工程、农业水土工程、农业生物环境与能源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土木工程、城乡规划学6个学术型硕士学位授权点,水利工程、农业工程、动力工程、建筑与土木工程、项目管理(非全日制)5个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以及设施农业(非全日制)农业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水利工程、农业水土工程、农业生物环境与能源工程、水文学及水资源、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水动力学及水力机械6个博士学位授权点;2014年起与美国康涅狄格大学农业与自然资源学院合作开展了本科生“3+2”联合培养项目。历经近60年的发展,学院目前已建立了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以及国外合作办学的人才培养体系,拥有农业水土工程、农业生物环境与能源工程2个国家重点学科和水文学及水资源北京市重点学科,形成了作物高效用水理论与技术、节水灌溉技术与产品、农业水资源与水环境、水动力学与水力机械、动物健康养殖环境工程、设施园艺环境工程、城乡建筑及村镇规划等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研究方向。在2016年教育部组织的全国一级学科评估中,我校农业工程一级学科获评A+(农业水土工程、农业生物环境与能源工程为其二级学科),水利工程一级学科获评B+,土木工程一级学科获评C-。农业水利工程、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本科专业入选教育部首批“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农业水利工程本科专业通过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创办以来,学院已经为国家培养了各类人才1万余名,其中包括原水利部部长钮茂生、西藏昌都水电事业开拓者孙英杰、北京奥运会珠峰火炬手黄春贵等知名校友。所培养的研究生曾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北京市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和教育部博士研究生学术新人奖。学生在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风景园林国际竞赛和全国大学生水利创新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相关专业创新设计竞赛、北京市大学生建筑结构设计竞赛和北京市大学生“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和创业计划大赛等活动中屡获佳绩。学生就业率一直在学校名列前茅,毕业生遍布于全国的水利、土木建筑、设施农业、流体机械、生物环境与能源等行业的研究、设计、制造、施工、管理单位和各级政府相关部门,以及国外相关教育、研究机构与企业。每年有50余名优秀学生赴美国、英国、澳大利亚、以色列、加拿大、日本等国的著名高校和科研机构联合培养和攻读硕士、博士学位。

自2010年以来,承担国家级、省部级和地方科研课题500余项,科研经费3.2亿元,其中:国家自然基金创新研究群体项目1项并延续资助、国家自然基金杰出青年基金2项、国家自然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集成项目2项、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9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项、课题12项、“863”计划项目7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6项、公益性行业专项8项。发表SCI论文428篇、EI论文515篇,授权发明专利170件,出版学术专著和教材52部。获国家科技奖励10项,省部级奖励21项,其中,杨培岭教授主持完成的“农业化学节水调控关键技术与系列新产品产业化开发及应用”成果获2010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康绍忠院士主持完成的“干旱内陆河流域考虑生态的水资源配置理论与调控技术及其应用”成果获2013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王福军教授主持完成的“大型灌溉排水泵站更新改造关键技术及应用”成果获2017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康绍忠院士合作完成的“流域水循环演变机理与水资源高效利用”成果获2014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杨培岭教授合作完成的“都市型现代农业高效用水原理与集成技术研究”成果获2012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李保明教授合作完成的“猪鸡病原耐药性研究及其在安全高效新兽药研制中的应用”成果获2012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康绍忠院士合作完成的“黄土区土壤-植物系统水动力学与调控机制”成果获2013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傅向荣教授合作完成的“广义协调与新型自然坐标法主导的高性能有限元及结构分析系列研究”成果获2013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李光永教授合作完成的“滴灌水肥一体化专用肥料及配套技术研发与应用”成果获2014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宋卫堂教授合作完成的“高光效低能耗LED智能植物工厂关键技术及系统集成”成果获2017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康绍忠院士主持完成的“干旱内陆区流域尺度水资源转化规律及其农业节水调控模式”获2012年度教育部高校科技进步一等奖,王福军教授主持完成的“大流量双吸离心泵压力脉动调控与节能关键技术及应用”获2013年度教育部高校科技进步一等奖,康绍忠院士主持完成的“海河流域农田水循环过程与农业高效用水模式”获2013年度大禹水利科学技术一等奖,李保明教授主持完成的“规模化养鸡环境控制关键技术创新及其设备研发与应用”获2015年度教育部高校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中华农业科技奖一等奖,王福军教授主持完成的“大型灌溉排水泵站节能与稳定运行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获2016年度大禹水利科学技术一等奖,李保明教授主持完成的“设施农业工程工艺与环境控制创新团队” 获得中华农业科技奖—优秀创新团队类成果,李云开教授主持完成的“高效滴灌系统抗堵塞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获2017年度大禹水利科学技术一等奖。

学院教师在国内外担任重要学术职务的有国际农业和生物系统工程委员会(CIGR)水土分会荣誉主席1人、理事2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农业工程学科评议组召集人1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水利科学评审专家组组长1人、国家“863”计划现代农业领域主题专家1人、水利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1人、农业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1人、中国农业节水与农村供水协会副会长1人、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副理事长1人、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农业水土工程专业委员会主任、畜牧工程分会主任各1人,有多人担任《Frontiers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执行主编、《Irrigation Science》副主编、《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副主编、《生态学报》副主编、《农业工程学报》副主编,《Agricultural Water Management》、《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otany》、《CATENA》、《Paddy and Water Environment》、《Journal of Hydrodynamics》以及《水利学报》、《农业工程学报》、《农业机械学报》等国际及全国性学术刊物编委。

学院建设有“农业高效用水”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牵头成立了“动物环境与福利”国际研究中心,与美国农业部农业研究组织(USDA-ARS)、伊利诺伊大学、佛罗里达大学、康涅狄格大学、新墨西哥州立大学,英国兰卡斯特大学、斯旺西大学,以色列农业研究组织(ARO)、希伯莱大学,澳大利亚联邦科工组织(CSIRO)、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及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中国科学院、中国农科院、中国水科院、中国农机院等国内外高校与科研机构建立了长期交流与合作关系。

 

(资料截止日期:2018年3月)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